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,让美国乃至全球的金融机构受到重创,即便是曾经威风八面的美国五大投行,都已纷纷倒下,整个美国都被勒上了资金短缺的绳索。众说周知,来自美国的资金占据了全球风险投资的主体,如今,金融危机让这些VC们后院着火自身难保,那么,对于中国本土的VC们而言,又该如何面对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呢?本报特别专访了国内著名的本土创投机构——深圳市达晨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、合伙人卲红霞女士。邵红霞女士拥有英国语文文学学士、法学硕士学位,是达晨创投的创始人之一。达晨创投是中国第一批市场化的本土创投,自2000年成立以来,已经成功投资了近40家有潜力的优质企业。
证券日报:美国的金融危机对创投市场产生了哪些影响?
邵红霞:我们总说8是一个幸运的数字,然而2008年真是多事之秋,对我们的国家、政府也是一个考验,老百姓的日子也过得不是特别顺畅,很多人的股票狂跌。我觉得在这样的情况下,我们的二级市场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很多的影响,那么这个时候创投怎么样呢?上半年的创投还是热火朝天的,从今年3季度开始有些理性回归了,创投业真的冷下来了。
证券日报:这主要体现在哪里?
邵红霞:第一就是说融资更难了,我们拿钱拿的少了,那我们怎么投呢?第二,回报慢了。特别是去年、前年,很多基金说今年投了,明年就上IPO,现在就不大可能了。所以本来说热钱希望能够投进去很快退出的,我觉得很困难了。另外回报低了。2006年、2007年,创投的回报都是20倍、30倍,最高达到了80倍,这种神话市场再也不好找了。一句话,当前的经济形势对创投来说就是,融资难了,退出慢了,回报低了。此时,我看一些数据,也确实是这样。大家现在都认为,“现金为王”,现金拿在手上是最好的,所以大家都不敢投大规模的,投还是有,中小额度的比较多一些。深圳的中小板是主要的退出渠道了。
证券日报:创投行业是不是也面临危机?
邵红霞:从行业来说,在2006年、2007年的时候就有很多的热钱进来,我们创投行业也会面临行业的洗牌。我重点说一下在现在我们怎么做投资的。现在是最坏的时候,也可能是最好的机会,因为机会都是跌出来的,投资的时候一定在熊市投,在牛市退出,而不是相反。我们2006年、2007年退出来的时候,基本上都是可以赚二十倍、三十倍的。在这样的市场下,我们保持良好的心态,理性的预期,我觉得非常重要。因为受宏观经济的调控影响,很多企业的融资更困难了,这些企业中间不乏有很多优质的企业,这对于我们创投来说我们还是有很多机会,还是可以发现好的投资项目的。
证券日报:达晨创投最近有没有进行项目投资?
邵红霞:我觉得中国经济受的影响主要还是信心的,它的内需、产业升级带来的机会还是存在的。总的来说,目前我们的策略是,把握节奏,按照自己的高标准来继续进行投资,到目前为止我们投了14家企业了。在这样的时候我觉得选择行业至关重要,比如说你选择出口,那就比较惨。所以我们会选择一些抗周期,抗衰退的行业,比如说基本的消费品,市场再不好,基本的消费总是要花钱的,比如说像医疗服务、教育、文化传媒,我觉得这一块都是我们重点关注的行业。
证券日报:达晨创投的投资策略是什么?
邵红霞:从投资的策略上来看,我们重点关注这几个行业,广电、文化传媒,控股的股东是湖南广电,所以在文化传媒这一块我们投了十来个项目,我们有专家的团队,这方面我们有经验;另外消费服务,中国的经济经过了近三十年的高速发展,在消费升级、服务升级上有广阔的空间,只要你能找准有消费能力的人在哪消费,都是有机会的。我们70%到80%是放在成长期,企业本身已经有盈利了,那时候它需要特别大的市场的扩容。
证券日报:具体而言,达晨是如何挑选投资企业的呢?
邵红霞:我们选择企业会慢慢看,慢慢谈,看的会更清楚些,对企业的要求会更高一些,比如说我们看它的资产,我们希望它是轻资产的,另外要看企业的持续成长性。
我们达晨的钱会投给哪些企业呢?什么样的企业能够投资?我们看人,人太重要了,特别是在中国,人要是投对了,团队看对了,基本上就成功60%了。第二个就是行业。行业我们看政府支持,在中国做事情一定要政府支持,再有就是持续的高成长,还有广阔的商业空间。
我们最早期项目的评估,第一看人,诚信、企业家精神、事业心,对企业有没有发展眼光;第二是商业模式,你这个商业模式要考虑到上下游,钱不可能都是你赚,所以上下游的利益平衡要考虑到;第三看市场规模;第四看竞争对手。
我们投入是为了退出,上市是最好的退出,如果你的法律关系、股权关系、财务一塌糊涂,律师也整理不好,会计师也不能整理好的话,我们也会放弃。
证券日报:你们对被投资企业的股权要求是什么样的?
邵红霞:我们的投资就是服务,除了给企业支持以外,我们跟企业共成长。我们绝对不控股,原则上不超20%,实际上大多数的案子都是在10%左右,因为我们相信yh86银河国际,不去参与日常的管理。我们为什么投它,就是我们因为看中了这个团队,看中了这个行业。我们相信这个团队在这个公司里,在这个行业里一定比我们更有权威。